百科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问答

问答

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上一句

2024-11-23 来源:互联网转载

“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上一句“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自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全诗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义: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的影子。
④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⑤夜:今夜。
⑥发:出发。
⑦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⑧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⑨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⑩下:顺流而下。
⑪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夜发清溪向三峡”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顶天立地的人就一定有闯荡天下的志愿,就该携着宝剑、辞别双亲,离开家乡闯天下。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释义: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离家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释义: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离家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TAG:思君不见下渝州

上一篇:2h是多长时间谢谢
下一篇:龙舌兰姑娘是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