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普朗克粒子
世界有最小的粒子吗?
我们人类的认识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发展了抽象思维。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根据不同现象的共性,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并建立概念的逻辑体系,从而间接地认识世界。
例如,只有人类会计数,数字就是最简单的抽象概念。
于是,在我们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分清抽象概念和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前者属于哲学范畴,具有无限性。
例如,人类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并不真实存在,因而不受实际的物理限制。
我们不能说人类的寿命有多长,人类的体重有多重。
反之,具体物体属于物理范畴,具有有限性。
例如,每一个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其身高体重也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混淆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混乱,产生逻辑上的错位。
例如,时间是关于物体变化的抽象概念,而寿命则是物体变化的生命周期。
如果我们把两者相混淆,就会产生时间变慢之说。
这就好比我们把人类与人混为一谈,得出了人类在不断增加的结论。
此外,在现实的生活中,因初恋失败,就不相信爱情;因一次考试失利,就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等。
这些都是混淆了抽象与具体的区别。
因此,根据题主提出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是自然界或是外在的客观世界,那么与之对应的最小粒子就是无限可分的。
此时的粒子,仅只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没有最小。
这属于哲学问题,需要穷极一切,并不受现实的限制。
反之,如果世界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其指的是我们人类所及的区域和层次,那么该世界则是有限的,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
因为,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是由离散的物理背景和无数个封闭的系统构成的。
这个具体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宇宙,其必定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构成的。
因为,无限分割的粒子是无,而不是有。
这种粒子是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
对此,可能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宇宙并不是由单一的最小粒子构成的。
根据夸克理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6种夸克构成的。
然而,既然夸克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说明其内部仍然是有结构的,其并不是最小粒子。
于是,即便是夸克存在,其也不能成为宇宙的基石。
根据熵增原则,物质的生成,是熵减的产物,属于非正常情况下形成的结果,是不稳定的。
因此,宇宙的常态以及宇宙的基石应该是由最简单的事物构成的。
既然能量是关于粒子运动能力的度量,那么最小的能量单元就应该是构成宇宙的基石。
从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界的本质是能量,即离散的粒子运动。
各种物体仅只是粒子的聚集,即是由运动的粒子所产生的耗散结构。
为了避免连续的能量产生紫外灾变,普朗克在其建立的黑体辐射公式中添加了 一个量纲为粒子角动量的物理常数h。
其意味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从而使描述粒子运动的能量具有了不连续性。
此外,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和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的存在,都说明在我们的宇宙中充斥着最小粒子,即存在着由最小粒子构成的本底物理背景。
这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就是由普朗克常数h定义和定量的粒子,被称为量子。
总之,如果世界是指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具体宇宙的话,那么宇宙一定是由单一的最小粒子构成的。
这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就是以普朗克常数h为角动量的量子。
随着宇宙的剧烈膨胀,在宇宙的内部出现了熵减情况。
于是,单一的量子聚集成了目前的大千世界。
基态量子构成空间,激发量子成为能量,被封闭的量子形成了物质。
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量子世界。
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意思,也是不可切分的意思。
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物质能否无限分割,这个与科学水平有关,基本粒子的层次大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公元前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哲学上的原子论到十七八世纪人们从实验上证实了原子的存在,人们一直把原子当作基本粒子,到了十九世纪,道尔顿提出了近代意义的原子学说,正式把原子列为基本粒子,原子的英文名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
那时的原子论、机械论大行其道,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原子来解释。
这当然不对,但这就是当时的认识水平。
后来随着卢瑟福轰击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这样原子不能再当基本粒子,于是人们又认为质子、中子和电子等亚原子粒子是基本粒子……上面对基本粒子历史作了简单介绍,下面正式回答一下:按照量子力学,物质不能无限分割,理论上认为普朗克长度是最小的尺寸,其大小为1.616229(38)x10^-35米,任何小于普朗克长度的尺寸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在实践中,人类分割物质目前为止确实也没达到这个数量级,目前确认的基本粒子是夸克及其同级别的粒子,它的尺寸在10的负18次方米数量级,与普朗克长度还差着近一倍的数量级。
即使如此,夸克本身也已不能单独存在,是理论的模型粒子,它们之间有胶子传递着强大的相互作用,很难分开,当然也许现在的能量还是不够强大,这不现在大型对撞机不断地建造,科学家们就想试试能不能分离夸克,看一看比夸克还小一级的是什么。
有朝一日撞击出比夸克还小的粒子也不是不可能,因此说所谓的基本粒子的定位完全与人类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水平有关,是受限于科学水平。
随着科学手段地进步,基本粒子的层次会越来越深入,基本粒子的定位会不断变化,因为毕竟离着普朗克长度还有很大的一块距离。
这个普朗克长度对应的是普朗克质量的黑洞所对应的史瓦西半径,与康普顿波长相当。
这个是理论上的预测限制尺寸,实际上它主要是在测量方面的影响:测量物体位置的精确度达到普朗克长度以下时,高能量的光子撞到物体上会产生黑洞,然后吞噬掉光子,使测量实验失败。
如果撇开测量的不确定性原理,普朗克长度也是长度,也有大小,只要有大小就是物质,就是可分的,如果否认可分,那就否定了普朗克长度对应的物质性,使普朗克长度成为无本之木,最终成为虚无。
所谓的量子化只是一种不连续,是一道道坎,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大小,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种体现。
不否认大小,就要承认物质组成,就要承认物质性,因此只要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就有组成,这个组成就是可分的意思。
现在分不了,说明科学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
一旦又能分了,那基本粒子就要重新定位,因此不会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只会存在更小的“基本粒子”。
最后话说回来了,分不了就先不要强分,该干嘛干嘛,水到渠成嘛
TAG:普朗克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