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braess悖论 拉底悖论
布雷斯悖论的理论基础
1、这就是交通网络理论中著名的“布雷斯悖论”,其理论基础是博弈论中如雷贯耳的“纳什均衡”;大概就是说,一群人可以走两种路线开车去上班,是人都想抄近路,正好市政府花大钱修了一条新路,于是一大堆人就都去挤这条新路(因为他们觉得可以节约时间),反而堵车更厉害。
2、但如果大家都去走远路呢?那么走远路的人的会想,为啥要走远路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个体看来,抄近路,更快到达目的地,结果所有人都这么想,于是就在新路上堵去吧,最后达到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3、当然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把每个人的行为理性化,让每个人都用一个叫“效用函数”的东西来决定自己该干啥,效用函数大概可以理解成不同的策略对应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路线对应着不同的时间),每个人都想往自己收益大的方向走,结果是反而是集体的利益被最小化了)。
布雷斯悖论
刚刚讲的这个现象,在网络科学里被称为“布雷斯悖论”(Braess’s paradox)。
布雷斯是一位德国数学家。1968年,他在一篇叫做《交通规划悖论》的论文里,对这个现象给出了数学证明。所以后人把多修路、多添堵的现象命名为“布雷斯悖论”。
大家都知道北京很堵车,这就是布雷斯悖论在现实中的极端情况。北京的主干道都是环路,从二环,三环,一直修到了六环。自然形成的路网可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欧洲的很多城市,道路是网状的,是纵横交错的。而环路呢,是人为设计的,是建国初期我们从苏联老大哥那学来的。
第5篇 “布雷斯悖论”的启示
拥堵应该是每一个司机朋友最不想遇到的,那么,为了解决拥堵,是不是道路增建的越多,道路通行的就越通畅呢?
braess悖论 拉底悖论
在韩国首尔的市中心有一条河流,叫做清溪川。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河水污染严重,政府决定在河水上方修建高架道路,使之成为暗渠,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直到2003年,时任首尔市长的李明博,力排反对之声,拆除高架,恢复清溪川的景观样貌。一个每天车流量达到17万的城市主干道被拆除,本就拥堵的交通会怎样呢?事实证明,市中心反而不堵车了。之前人们习惯性的都走高架路产生拥堵,而在道路拆除之后,大家就去走河流两侧的小路,反而交通疏散了。
braess悖论 拉底悖论
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在德国斯图加特,政府增建了一条高速公路,由于大家都来走这条高速公路反而出现大拥堵,后来政府又关闭了这条道路,反而拥堵现象不见了。
你可能会说,上面的两个例子是偶然,是意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没有考量进来。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被证明过的理论。在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做布雷斯,在1968年时发表过一篇论文《交通规划悖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数学证明。后人把多修路多添堵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称之为布雷斯悖论。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在一个已有的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资源或者选项时,由于所有人都习惯性的依赖这个新的资源和选项,导致原有的均衡状态被打破,反而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今年疫情最初爆发的时候,在上海人人都买不到口罩,而口罩又是阻碍病毒传播的必需品。政府出于保护群众,控制疫情的目的,多方协调口罩以正常售价售卖给市民,限量每人单次购买不得超过5个。给大家增添了一个新的资源,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口罩数量有限,大家纷纷担心晚去了就买不到了,于是在正式售卖开始前的一到两个小时,就在定点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于是本不应该有的人员聚集现象出现了,这就是事与愿违。当然,政府很快调整了口罩售卖方式,改为网上预约,解决了市民排队聚集的问题。
braess悖论 拉底悖论
出现“多修路多添堵”这样事与愿违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对行动进行充分的预测所导致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布雷斯悖论现象呢?一方面,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先进的工具,对可能的情况进行预判分析。例如,对于修路问题,可以通过仿真建模软件对交通路网进行车流量分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已有的最佳实践。比如,大自然中的网络是几百万年优胜劣汰存活下来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最佳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血管和树木根部连接,寻找一些网络设计的灵感。
TAG:braess悖论